乱世逐鹿 曹丕阵容搭配
- 游戏攻略
- 2024-09-25
- 4热度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乱世逐鹿 曹丕阵容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自东汉末年,君臣无能导致朝纲败坏,百姓苦不堪言。人人揭竿而起,霎时间天下大乱。各地重臣纷纷拥兵自重,一些雄才大略者,待时机成熟而逐鹿天下。在这乱世之中,最后只有曹魏,蜀汉,孙吴脱颖而出,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经过赤壁之战,三方算是站稳了脚跟,谁也吃不掉谁,谁也吞不下他人。转眼间,魏王曹操病逝。刘备也因夷陵之战大败而归。于蜀汉章武三年逃往白帝城,躺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自知病难愈。就遣人连夜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准备后事。诸葛亮听闻此事把刘禅留守成都,自己带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
看到皇帝刘备病得不轻,连忙跪在床边。刘备看到诸葛亮跪在哪儿,于是就命人诸葛亮坐起来还说:“自从我得了丞相,有了自己的地盘和事业。但是由于我个人目光短浅,没有听你的话,遭到了今天的失败。意思我这病也不行了,身子骨也吃不消了,我要将一些大事嘱托给你。”
让身边的人都退下,又让文武百官拿了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我很想和你一起杀灭曹贼,匡复汉室。但是霸业未图,我就要一命呜呼。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大小事务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也跪在地上痛哭流涕:“陛下,好好休息,臣等一定尽全力效劳,辅佐太子。”
刘备:“我现在快要驾鹤西去了,有一句心腹之话要说。”诸葛亮:“陛下请吩咐。”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对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这句话意思就是刘禅可以辅助你就辅助,不能辅助你就废了他!自己领两川之地!事实证明诸葛丞相是真的尽心尽力了!其实我们今天来看根本没有那么多阴谋论,不要总把刘备想成去试探。我发现历史上大都没有一个君王肯将帝位让给一个异姓旁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如果诸葛亮真的要有私心,有先主这句话,蜀汉早就改性了。只能说刘备察人很明,(详见说马谡不堪重用,我估摸着刘备也清楚他儿子是什么货色。)诸葛亮也的确是值得托付的!
乱世逐鹿孙权和曹操哪个好
乱世逐鹿曹操好,原因如下
武力、统率、智力、政治、魅力
先说武力:其实曹操和孙权作为两国主君,是不需要什么武力的。但真要说到武力,曹操少年时就有夜床大宦官张让府邸的壮举,之后讨黄巾,战董卓,击陶谦,败吕布,破袁绍,斩塌顿,追刘备,曹操都是亲自带兵上阵,很是打过一些硬仗,还有不少逃亡之仗,武力还是有实战经验做保证的。
孙权这边就缺了实战经验。虽然史书记载孙权喜欢狩猎猛兽,甚至能单挑老虎。但是和他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兄长小霸王孙策相比还是不值一晒。和百战余生的曹操相比也是略逊一筹的。
统率:这点曹操几乎能胜过三国时期大部分名将。曹操的军事统帅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都算是天花板级别的。而孙权在合肥的丢人战绩,被张辽八百破十万,基本就让孙权和名将称号说拜拜了。统率上曹操完胜。
智力:智力方面比较难直观的说谁比谁强,只能说这两位都是人精。就拿一件事来说,孙权偷袭关羽并杀死了关羽,转手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来了一招祸水东流。而曹操也清楚孙权藏的什么小心思,厚葬关羽,让孙权继续吸收刘备的仇恨,两个老狐狸谁都讨不到谁的好。而等到曹操去世,曹丕显然就玩不过孙权。孙权反复横跳,从曹丕那里骗来了吴王的封号。所以,从智力上来说我觉得曹操和孙权在同一个水准,但孙权比起曹丕可就能使劲地碾压了。
政治:论治理能力,曹操和孙权都是高手。曹操整合了自己手下宗族、士族和庶族的各种人才和利益,将不同派别的人才都为我所用。同时基本架空了许昌的朝廷的权力,为曹丕最后篡汉打下坚实基础。而孙权这边,则是很好的吸取了父兄两人在政治上短视的缺点,通过和江东大族共享权力的方式,稳定了江东人心,并在赤壁大胜后树立了绝对的威望。两人都有着极高的政治水准,这点上差距应该不大。
魅力:最后要提的是个人魅力。这里曹操实在是胜过孙权太多。曹操大多数时候都气度恢弘,在对待杀死自己儿子和爱将典韦的张绣,以及任凭关羽离开去找刘备,这两件事情上都体现了曹操非凡的度量。当然,曹操不是什么圣人,他也杀人,边让、许攸、孔融、崔琰都死在他手下,但曹操并不会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反观孙权,因为张昭曾经劝他投降曹操,就一直挂碍在心;又因为刘备获得益州,就当面批评已故的鲁肃当年借南郡给刘备是愚蠢的举动。晚年的孙权更是几乎能用“昏聩”来形容,被曹操拉开极大差距。
综上所述,曹操在武力、统率、魅力上都完胜孙权。智力和政治上处于同一层级。所以总的来说,曹操胜过孙权。
曹操去世后,谁能够压制司马懿使他不敢轻举妄动?
曹操去世后,在曹魏政权之中只有一个人能够压制司马懿使他不敢轻举妄动,那个人就是继承了曹操位置,并称帝建立魏国的曹丕。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群雄逐鹿时期,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纷乱的时代造就了无数的将星,人们各显其能在这个乱世之中建功立业,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将领大多老去或者陨落,就比如曹魏政权,随着一代枭雄曹操的去世,曹操麾下的那些将领们开始了蠢蠢欲动,这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司马懿,其实曹操对司马懿有所提防,但是因为司马懿伪装的太好,曹操一直找不到杀死他的理由,所以对司马懿只能是不予重用,但是曹操的继位者曹丕确实在司马懿的帮助下登上了帝位,他跟司马懿可以说是互相利用。
在曹魏阵营中,曹丕继承曹操的权力,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的困难,人们也默认这个事实,因为曹丕早早的就跟随曹操在行伍之中,锻炼出了不错的军事才能,再加上曹操的耐心指导,所以在政治上曹丕也非常成熟,所以曹丕在位期间,虽然司马懿的权力非常大,但是他依然不敢轻举妄动,曹丕依然没有太过重用司马懿,直到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司马懿的权力才达到了顶峰,被封为了抚军大将军、大将军乃至太尉,曹叡依靠着曹操跟曹丕两代的经营,能够勉强压制住司马懿,不过曹叡去世的太早,留下了年幼的孩子,这给了司马懿机会,虽然曹叡将幼子托付给了曹爽,但是曹爽此时已经压制不住司马懿,最终发生了高平陵政变,丢掉了魏国的江山。
你觉得曹操去世后,谁能够压制司马懿使他不敢轻举妄动? 欢迎留言讨论。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秦朝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是世官制。所谓的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但要注意一点,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所以两汉时期,其选官用人制度并没有执行世官制,而是选择执行了举察制。举察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虽然同样难以避免世家大族占据官场主要地位,但起码也留给了寒门一线生机。
但到了东汉末年时期,举察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此时的举察制沦为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所有东汉末年,实际上整个政坛之上就已经成为了世家大族的舞台,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乱世渐起群雄逐鹿之后,曹操因为其家族势力一般,并没有像袁绍那样家大业大,四世三公,门生故久无数。所以曹操可用之才很有限。因为大多数世家大族之人都投靠了袁绍和袁术兄弟。再加上曹操身为阉宦之后,这就导致很多世家大族从心理上很排斥曹操。所以曹操在乱世争霸之时实际上是招揽不到什么人才的。所以曹操另辟蹊径,索性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愿意追随我我就礼遇你,你不愿追随我我就启用寒门士子。大家都知道曹操爱才是出了名的。但又有谁知道,曹操如此爱才也是被逼无奈。他不像袁绍一样人才蜂拥而至。所以他能启用寒门,四处招揽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发布求贤令的原因。
曹操启用寒门除了因为竞争不过袁绍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不愿沦为世家大族的“傀儡”。曹操并不愿受制于人。所以这也是他重用寒门的原因之一。但曹操的心血和努力,伴随着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而付诸东流。严格的来讲曹丕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但他没有曹操的魄力和能力。所以为了尽收天下人才,也为了缓和与世家大族的关系。曹丕毅然决然的采纳了陈群的建议,正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严格来讲有利也有弊。利处就是曹丕缓和了中央和世家大族的恶劣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弊端就是使得世家大族再次掌控了官场,成为了官场的主角。寒门士子再无出头之日,九品中正制选出来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世家大族成员。这就使得魏晋包括之后数百年时间里。世家大族再次掌握了王朝的政治导向。从这方面来说,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是十分失败的举动。
乱世三国——孔明首次北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段段妇孺皆知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妇孺皆知。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事物后,便决心要北伐,恢复汉室基业。然后此时的魏国在忙些什么呢?曹丕最近在忙什么,公元二二年到公元224年,曹丕和东吴两次翻脸两次伐吴自己坐镇前方,当然自己跑出去了,老巢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帮自己看家吗。这个人不用挑那必须是老成持重的司马懿。曹丕让司马懿镇守许都,同时改封他为相乡侯,二五年那一次更是离谱了,给了他一连串的眼花缭乱的职务提拔他为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同时加侍中录尚书事。哇,这就有点过了司马懿有点怕,无事献殷勤啊,不对啊,对皇帝不能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无功不受禄啊,哗啦啦的一大堆东西给我,我是做错了什么事儿还是你想我做错什么事儿啊,赶紧谦让啊。但曹丕是很信任吧,我这当皇帝呢,日理万机啊,忙得很,现在让你当这个官儿是要为我分忧哦,简单一句话叫内政。临走前这个曹丕还给司马懿下了诏书,语重心长地说是无西顾之忧不亦乐乎,就是说我这趟走主要是对付东边那些贼小子们儿,西面那个老贼你就帮我看好了啊,西边是谁不用说了,那就是诸葛亮吗,总之一句话,我往东边去西边你看着我往西边去,东边你就得帮我守着。
这种信任对于司马懿来说,那已经是到了极高的高度,他的人生终于在这一刻走向了巅峰。这种信任没有维持多久,不是说曹丕疑心重,而是他命不长。226年5月,也就是从东吴前线回来,仅仅一年的时间阎王爷就给曹丕写信了,哎呀,你活得够滋润的了来来来到我这报道吧。阎王爷看中的人哪能让你等到三更呢,于是曹丕就驾崩了,享年40岁,临死前,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由两个曹家外加两个外姓心腹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那就是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与曹休,曹丕还是有点水平的熟读 历史 的,他明白宗室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托孤不能少了他们的声音,但是宗室力量,如果过于强大了,对皇权又会构成威胁了,所以还需要心腹大臣来帮忙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曹家的江山才能万年永固啊,所以曹丕这么用心良苦的搞个四人智能组合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以后,曹魏帝国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他怕自己的儿子曹睿搞不定,事实是这样吗,哎,曹丕还真没想错确实如此,头脑一向非常冷静的孙权,直到曹丕没了立刻就不淡定了,那个啥,我要趁火那个那个打打个劫啊。
这时候,不去赚笔外快,你当我孙权傻的呀。你还别说啊,孙权这些年以来啊,从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再到夷陵之战小算盘一直打得噼里啪啦响呢,没利润的事儿,哼,我基本不做没好处的事儿,你不用和我打招呼,但是孙权却没想过这时候他的对手曹睿虽然是刚接班,但是他的脑子和当年自己十几20岁,刚接班的时候情况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加精明,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曹丕刚刚去世才三个月不到孙权就兵分三路出兵攻魏,以前和你爸和你爷爷我都能打个平手,现在你是我的小资本,曹睿啊,曹睿你要乖乖的撅起屁股来给我打我要揍你一顿,心里才平衡的。哎,三路大军凶猛来袭。如果碰上水平一般的估计也该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了,可是曹睿却不一样,曹睿执政的前半期那是亮点频频啊,你想欺负他,呵呵,那真是想得太多了,做人年纪很轻,但是胆识过人,虽说老爸给自己留下了托孤大臣,但是曹睿并没有像刘禅那样有浓重的依赖感,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四岁,但他很快就甩开膀子单干,现在南边的东吴想过来独吞江夏。
魏国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担忧,觉得应该派人支援一下,曹睿却表示,孙权不就是想偷鸡吗,而且东吴人向来只是擅长于水战,现在在江夏的文聘已经和他处于胶着状态东吴人捞不到什么便宜,迟早就得打道回府。曹睿真的是玩儿政治的好材料,他看问题真是太通透了。孙权在这个时候确实是没可能放开手脚和曹魏来个决战的,你想孙权现在的问题多大有什么民族问题了啊,交州的问题了,外面人造反的问题了,哎哟喂,啥事儿都是麻烦事儿像乱麻一样,所以孙权这一趟来摆了明就是能揩油就揩油,能占便宜就占便宜拖的时间太久了,他自己先撑不住了,好了,曹睿虽然没有派出援兵,但是不等于不派军事慰问团,而且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慰问团。慰问团的头儿叫荀禹(不是 荀彧 啊)可不是肥头大耳光吃拿卡要的主啊,他是有头脑的。到了江夏,他组织了1000人的部队,趁着夜色偷偷上山取火,孙权那边原本就是来偷袭的吗,一看,哎,对面山上火光闪闪吗,哦,这是美国主力来增援了,东吴人是心里就毛了,干脆哎呀,别玩了,退群得了。史书记载四个字,吴王遁走,哎,这古人用词用句真是太惊艳太传神了,什么叫遁走啊,哼,如果是打了胜仗,那是大大方方的走。遁走就是没赚到任何便宜,反而胆小心虚的才叫遁走吗,好了这边东吴老大溜了,和他一起出兵的将领们都吃了大苦头,另外一路领军的将领是诸葛瑾,这一路基本没什么出彩,而且更倒霉的是他对面迎来的正是更加凶猛的司马懿,所以说啊司马懿这回确实也是第一次带兵,但是却搞了个开门红,斩杀武将斩首千余级,哎,这份成绩单相当不错啊,有了这个战争垫底,这一年年底,司马懿又顺利升级了,成为骠骑将军。好了,不是说一共三路进兵吗,还有一路无名英雄,带着部队就碰到了真英雄曹真了,那结果就很明显了,除了失败还能有别的选项,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经过这一场孙权算是体会到曹睿的厉害。
本来想去欺负人的,没想到自己被人折腾得够呛,你要知道曹睿现在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东吴内部问题,西部问题一大堆,他都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你赶走,可见此人非同小可,要说魏明帝曹睿啊,在前半程确实很有作为以及为抵御东吴改革币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特别是对付西面的敌人诸葛亮更是有他的一套,毫无疑问的,在这个阶段呢,魏国最大的对手是蜀汉是诸葛亮,尽管也许魏国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们有这种想法不习惯,因为夷陵大战以后蜀汉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主要***也死了,这种情况下,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全力进攻吗。但事实上,诸葛亮和孙权确实不一样,孙权的目的就是捞油水捞得着好就捞不着走人。但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往死里整啊,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糙啊,说得文艺一些那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且诸葛亮心目当中的憾事是当年西汉时文景之治繁荣的汉朝也是当年光武中兴以来的强盛的东汉,而并非桓灵二帝治下的腐败不堪的东汉末年,在休养了五年之后,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以表明志,表达了自己和魏国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出师表,其实北方中原,这并不是诸葛亮一时心血来潮,这一直以来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且经过五年大发展,蜀汉综合国力确实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不安定的南中问题终于也初步平定,而且外部环境看上去也不错和孙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内部外部都搞定了,那就剩下如何出兵了,当年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的计划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夹击,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泡汤了,荆州都已经姓孙了,所以这两路出兵的计划基本就是落空了,好吧,不能两路,一路也行啊,以现在蜀汉的实力,其实诸葛亮也是无心和孙权再夺荆州,只希望双方达成的默契能够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要我在北伐的时候,你在我侧后搞个幺蛾子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西面进攻一个东面配合有朝一日拿下魏国地盘,咱哥俩平分呢,对于这个道理,孙权是个明白人他看得很通透,所以基本上在曹睿即位以后,孙权就没有三心二意过,要不曹丕刚死三个月呢,他就亲自带兵兵分三路表示祝贺这还不够意思呀。好了闲话不说了,既然大家伙都准备好了那走啊,公元二七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征抵达阳平关,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其效果的一次。
曹睿知道诸葛亮大举北伐吃惊不小啊,虽然自家的势力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但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敌人还是非常吃力的。所以这些年以来,魏国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东吴,因为当时魏国上上下下都有个共识,蜀汉是没啥国力的,就算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大动静,所以实在不必担心。可事情偏偏就是这样的哪壶不开,你就提哪壶,越担心的地方越像银样蜡枪头,相反,越不操心的地方偏偏就闹出大动静,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除了曹睿之外,其实魏国中央朝廷上上下下无人不深感惊讶。还好曹睿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稳定了情绪,他盘算着,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先发制人。可是,不要忘了诸葛亮这趟来是憋了五年之久啊,所以他在北伐之前做过的准备工作,那就不是一个打算这么简单咯,比方说把李严调到江州了,又把蒋琬留守到丞相府了,最重要的一招,诸葛亮还想着拉拢一支生力军,那就是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孟达原来是蜀汉的人,关羽死后担心自己被猜忌,所以不得不投降魏国,过来以后还是深得曹丕信任,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尚书令桓阶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日子吧,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但问题是,好日子往往过得不长,坏日子是眨眼就到了谁能想得到曹丕这么早就过世了,更要命的是桓阶啊,夏侯尚啊,等人也先后没了。信任自己和自己信任的人通通归西了孟达突然在这个瞬间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好孤独好孤独,而且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今后自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朋友没了对头却冒出来,比如太守申仪,要知道在之前这人可是和孟达一起降魏的,说起来他和孟达之间还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总觉得投降过来以后孟达的日子比自己好过,凭什么呀,所以人一酸就开始黑,那就开始告状。孟达的脊梁骨被申仪在后面指指戳戳的,差不多都可以插出几个洞来了孟达一想着朝廷上下已经没几个人帮自己说话,心里就更没安全感了。于是乎想着跟孔明混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治世能臣的曹操,他是怎么变成乱世枭雄的?
如果曹操有生之年代汉,那么他在后世就会少很多骂名,比如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曹丕,就没人说他是汉贼。在汉献帝健在的时候就称帝的刘备和孙权,也没人说他们是汉贼。同理,唐高祖李渊曾经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是后周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他们的皇位都是“禅让”而来,却没有人说他们是隋贼和周贼。曹操的儿子代汉没挨骂,曹操没有代汉,却成了千古汉贼,您说这事儿到哪说理去?
其实曹操原本是一心想做一个治世之能臣的,但是时逢汉末乱世,仅仅做忠臣能臣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无兵无将的忠臣就是案板上的鱼肉,连李傕郭汜这样小角色也能一言决其生死。于是在环境不但变化的时候,曹操的内心世界,或者说理想与志向也在不断改变,我们从他说的四句话里,就能看出曹操的转变过程。
第一句就是他在《述志令》里说的: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男儿千里觅封侯,曹操跟他儿子曹彰一样,是一心想做卫青霍去病,为汉家除残去秽。
而曹操从一心要做忠臣到被指责为奸雄、奸贼,正应了那一句老话:人一阔脸就变。当曹操有了地盘和人马之后,荀彧从袁绍那里赶来投奔,曹操大喜过望,拍着荀彧的后背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呀。大家知道,张良真正的主公就一个——汉高祖刘邦。荀彧是张良,那么曹操是谁?是汉高祖。汉高祖是谁?还不就是那个一统天下的刘邦?这时候要说曹操还没起当皇帝的心思,实在是有点掩耳盗铃了。
曹操夸荀彧,可能是在私下场合,影响面还不大。而当张郃在官渡之战关键时刻弃袁归曹的时候,曹操可是鼓掌大笑:“这是韩信归汉呀!”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大半汉室江山,那是千古战神。曹操不但再次自比汉高祖,而且已经有了底气——像张郃这样的能征惯战万人敌,他手下至少已经有十多个了,一个韩信能帮刘邦成事儿,那么十几个“韩信”在手,曹操已经有了争霸天下的底牌,当时刘备还在东奔西窜,孙权还是个毛孩子,而袁绍已经进入倒计时,这时候曹操踌躇满志,代汉自立已经没有了阻力——在曹操看来没了阻力。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需要藏着掖着了:我有萧何韩信,荀攸程昱郭嘉也不必张良差,手下樊哙一大堆,当皇帝这件事,汉高祖刘邦做得,凭啥我曹操曹孟德就做不得?
而最能代表曹操心声的,是他的第四句话,这句话是在大家劝他称帝的时候说的: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说这话的几十年前,也就是曹操刚迎奉汉献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命在吾”了,因为那时候就有个叫王立的侍中太史令就曾多次跟大臣和汉献帝说过:“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曹操还专门派人警告王立:你小子别乱说话!
前八个字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只要实有权能做事,可以不要虚名,而后面十一个字才是曹操的心声:代汉自立这件事不是不可以做,但是不是我做,而是我打基础,而让我儿子来做。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但是曹丕比弟弟们心狠手辣脸厚腹黑,只有曹丕接班,才能代汉自立,如果曹彰曹植接班,就等于把自己创立的基业还给了汉献帝。
笔者无意指责曹操,因为大汉气数已尽,没有曹操,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群雄逐鹿的时代,皇帝宝座就是大街上的兔子,谁手快腿快就能捷足先得,就是曹操称帝,也无可厚非。而笔者想说的,就是人都在变化中生存生长,正所谓时位之移人也。试问将曹操换做读者诸君,在取得那样的功业和权势之后,是继续伏低做小忠于汉室把生死交到别人手里,还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肇建基业的开国太祖呢?
好了,今天关于“乱世逐鹿 曹丕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乱世逐鹿 曹丕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