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征服汉军阵容搭配
- 游戏攻略
- 2024-10-05
- 7热度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明与征服汉军阵容搭配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文明与征服汉军阵容搭配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生活习惯方面:游牧民族身居塞北苦寒之地,因此在困苦环境中锻炼了极强的耐力和蛮勇精神。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骑马狩猎为主,饮食也是以肉类为主,等于每人从小进行军事化训练,加上部落间冲突是生活的常态,因此拼搏精神和战争技巧渗透游牧民族的肌体,成为其灵魂的一部分。相对于农耕民族的安宁静谧和温顺,游牧民族的强悍就显而易见了。
2、游牧民族经济落后,没有文明基础。因此为了生存发展,必然向农耕民族所占据的富裕文明之地进行骚扰或侵略征服。游牧民族作为进攻方以骑兵为主,在野战中对农耕民族的步兵有优势,再加上战术技巧和雄才大略的领袖的指挥,可以战胜组织不那么良好或者指挥官愚蠢懦弱的农耕民族的军队。
3、战争能力方面,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全军骑兵,机动力很强,可以全线骚扰农耕民族的边境,令其防不胜防;其军队补给完全依靠在敌国境内抢劫掳掠,因此不存在后勤问题,所以攻击性和持久性很强。
农耕民族则完全两样,兵民分开,普通群众没有经过战斗训练,一般没有很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军队编制庞大,步兵居多,后勤完全依赖后方补给,因此国防力量造成的经济负担很重。由于要防守漫长边境线,因此兵力比较分散,很难短时间集中,因此作战限制很大。在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中,往往只能凭借坚固城池作消极抵抗,至于追击反攻就很困难。
4、精神方面:游牧民族以战争为生活的主要方式和目的,以强者为荣,因此战斗意志和战斗力很强。其政策指导也一贯以入侵和征服为主,因为别无选择。农耕民族拥有灿烂的文明,政策上以守成为主,在强盛时可以抵御甚至臣服游牧民族。但是平静生活容易滋生安逸享乐的思想,促成全民族的腐化堕落和血气的弱化,因此衰落中的农耕民族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往往远不如游牧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衰落中的农耕民族的军队往往一触即溃,甚至全面投降叛变。
日本抗元为何不杀汉军俘虏?
看透日本@ 世所共知,蒙古帝国在元统治期间,曾经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三是汉人,四是南人。而日本在击败元军之后的战俘处理上,也参照了蒙古人的标准。他们把俘虏分四等,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三是女真人,四是唐人(南方汉人),不过,他们对这四等人的待遇恰好相反——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全部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 为什么单独留人汉人?不少中国历史爱好者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日本对华夏文明的崇拜情结所致。然而,崖山之后,南宋灭亡,蒙古帝国所建立的大元吞并中国大陆,当时在日本人眼里,华夏已经被外族征服,甚至学习华夏文明告一段落。对如此文明,还有什么崇拜之情?对当时汉军,日本没有崇拜,只有鄙视。据史书记载,在抗元战役,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 元军两次伐日,第二次伐日庞大的远征军成分比较复杂,蒙古军、汉军、高丽军俱在其中。远征军中蒙古人不占多数,汉军胁从作战最众,但却一切唯蒙军马首是瞻,不能成为作战的中坚。 当海面突起“神风”(台风),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汉军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马上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丢在日本九龙山海滩上的近十万元军,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补给消耗殆尽,又失去了退路,指挥官和督战队逃走,士气崩溃,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发动总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可见,元军伐日、日本抗元验出了被征服后的汉军本色:毫无血性,不堪一击。但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日本镰仓幕府才发做出了免死令:汉人虽然打仗不行,但长于生产,非“嗜血难驯”之辈,因此可以为“地瘠人乏”的日本做贡献。所以,元军俘虏中的蒙古人女真人色目人均被日本人杀掉,而战俘中的这部分汉人却被日本最后赦免了,成为“部民”(贱民之意)。 日本醒了,中国咋办?更多中日关系未来三十年走向,请看本人新作:《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秦军,汉军,唐军,蒙古军,明军和八旗军,哪支最厉害?
要比较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军队最厉害?首先必须明确,是拿各自的全盛时期比较,不能拿你的全盛期比我的衰落时期,那不公平。
一般来说,后代的军队都比前代要强,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进步造成的。
秦军在秦始皇的率领下攻灭六国,北击匈奴,南收百越,一统天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有军功爵制度激励的勇猛士兵,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有最先进的青铜兵器,有攻无不克的长矛方阵和箭阵等等。但是,秦军对战汉军要吃很大的亏,因为骑兵没有马镫,青铜兵器远不如铁兵器坚韧耐用锋利。秦军打匈奴还要依靠长城,汉军已经杀出来“一汉敌五胡”的威名。
汉军最大的进步:一是学会了匈奴人的骑兵战术,二是培育出了更好的战马,三是铁质武器和盔甲的广泛运用,四是将领谋略运用水平大为提高,对兵员素质要求大大降低。汉能够全面压制北方游牧民族,赶走草原霸主,在整个中国 历史 上独一份。但是,汉军的装备水平和盛唐相比就差远了。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一开篇,观众就被崔器精美绝伦的唐代铠甲惊艳到了,他还只不过是一介旅帅,之后陇右军、右骁卫、龙武军、豹骑一个比一个惊艳。不光有坚固的铠甲还有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唐 陌刀、唐横刀。李唐王朝崛起于关陇地区,关陇贵族多有鲜卑等少数民族血统,给日渐文弱的中国注入了一股清新质朴热烈强悍的气息。唐军在帝国东南西北全方位出击,打突厥、打吐蕃、打越南、打日本,打下了空前辽阔的国土。但唐军肯定打不过巅峰期的蒙古军队,那是人类古代 历史 上出现的外星级的最强大军团。
蒙古军队把骑兵战术发挥到极致,20万人横扫欧亚,是火器发明前不可战胜的军团。蒙古军队的出现颠覆了全世界各种文明对于战争、战术的定义。比如汉人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倍则攻之,蒙古人则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做到,成吉思汗就曾经骄傲地说道:蒙古骑兵百骑环绕可至十里,千骑环绕可至百里。两三千蒙古骑兵就能灭掉一个方圆几百里拥有上万士兵的国家。欧洲人最引以为傲的重甲骑士部队和重装步兵方阵可以在十字军东征中大杀四方,但是遇到蒙古军队次次被团灭,如果不是西征的蒙古贵族急于返回东方争夺汗位,恐怕整个欧洲都要被蒙古人征服。蒙古军的威风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被压迫的汉人发动反击,汉人骑着蒙古人带来的马,用蒙古人的狠毒战术,加上汉人的热兵器 科技 ,把蒙古人赶回了苦寒的蒙古高原。
明朝军队有强大的骑兵部队,马上的业务水平不亚于蒙古人。步兵更是独步世界,已经开始混装火器,有三眼铳,佛朗机,鸟嘴铳,虎蹲炮,红衣大炮等等,彪悍的蒙古人都被打蔫了,对外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日本等未尝败绩,全盛期的明军打遍东西南北,天下无敌。
虽然后金在军事建设上有很多优势,比如起于渔猎民族,生产技术更容易转化为战斗技术,这是八旗军能在马上打服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的原因。还有八旗制度兵民结合,后勤压力小,可以长时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升降旗制度也极大刺激了普通战士的作战积极性。
但是,不可否认,满洲得天下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简单认为是明军打不过八旗军。一是因为明末统治阶级腐败透顶,武备废弛,皇帝还刚愎自用自毁长城;二是遇上小冰期,粮食严重减产,经济困难;三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严重消耗国力和军力;第四就是汉奸太多,打败明军的就是原来的明军。清朝得天下是有很大偶然性的,全盛期的八旗军如果遇到明初或者明中期的明军根本不是对手,哪怕是明末的明军在袁崇焕这样的猛将带领下一样能克制八旗军。
数百汉军在数千里之外,抵挡2万匈奴骑兵一年的进攻,如何做到的?
西汉名将陈汤曾经给当时的汉朝皇帝汉元帝写了一份上疏,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话的意思是说:应该把砍下的首级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西汉都城长安外国使者居住的街道),让所有人都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离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他们。 这是汉朝的热血,也是汉朝能够闻名于世的精神,我们之所以被称为汉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精神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和一千多年前的东汉,就是这样操作的。
其实陈汤还说过一句话,当时西域都护段会宗被乌孙国的军队所包围,向朝廷求援,汉成帝与大臣商量了几天没有结果,于是把陈汤请来,问陈汤有什么意见?陈汤就说了这话:
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陈汤这话的意思是说:胡人士兵要五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朝士兵,为什么呢?因为胡人兵器原始不锐利,弓箭不锋利。现在听说他们学得了很多汉人的技巧,但仍然要三个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要知道陈汤因为彻底消灭了北匈奴郅支单于而名声大振,他有与匈奴作战的经验,而且是大获全胜的战绩,陈汤有理由,也有原因说这话。
讲了西汉陈汤的这两句话及其背后的含义之后,再来讲东汉耿恭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当时的汉人为什么会这么自信?
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即位后,想要效仿西汉武帝经营西域的壮举,开始着手准备重开西域都护府,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
公元73年,汉明帝命令附马都尉耿秉、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等将领兵分四路,分别从酒泉(今甘肃酒泉)、高阙(今内蒙古狼山计兰山口)、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四个关塞出兵攻打北匈奴,其中窦固、耿忠一路一直打到天山,打败了北伐呼衍王,斩首一千余人,并派出班超为代理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
公元74年,汉明帝又派耿秉、窦固及骑都尉刘张率1万余骑兵出玉门关进军西域,汉军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匈奴白山部后,继续攻打当时还依附北匈奴的车师国,车师王投降,随后汉朝重开了中断51年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其中耿恭驻守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关宠驻守在柳中城(今新疆艾丁湖东北),这个时候东汉才正式开始管理西域。
耿恭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名28将排名第四的耿弇的侄子,上面提到的耿忠、耿秉都是耿恭的堂兄弟,耿家就是名将世家,到了公元75年3月的时候,北匈奴单于派出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投靠汉朝的车师国,耿恭听说后,派出三百汉军救援,当时耿恭驻守的金蒲城汉军人数不足一千,派出三百汉军救援车师国,无疑于杯水车薪,匈奴军队可有两万人,很快,派出的三百汉军全部战死,车师国王被杀,车师国又复叛投靠了匈奴。
那么仅有几百兵力的耿恭是如何对付2万匈奴骑兵一年之久的呢?
一、金蒲城神箭退敌
很快,匈奴开始攻打耿恭所在的金蒲城,城内的汉军士兵只有数百人,耿恭亲自登上城墙与匈奴作战,耿恭把毒药涂在箭头,然后用一种弩机发射弩箭,由于弩机力道大,再加上毒药的作用,中了箭的匈奴人伤口处血流如注,并且很快死去,同时耿恭在匈奴人中散布这是汉朝的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匈奴一直很相信神灵,大为惊恐,于是暂时退兵撤退。
二、退守险要地势的疏勒城
75年5月,耿恭就利用匈奴退兵的机会,率领手下数百军队来到疏勒城,疏勒城的位置大概是今天新疆奇台县城南64公里处的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天山北坡的丘陵地带,这里背靠天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城中有水源经过,是个坚守的好城池。
75年6月,西域的焉耆国和龟兹国在匈奴的蛊惑下,率军攻打西域都护陈睦,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陈睦全军覆没,与此同时,驻守柳中城的关宠所部也被北匈奴包围,戊己校尉关宠全军覆没,至此,汉军在西域的存在就只有耿恭所在的疏勒城和班超所带的36人在天山南道。
75年7月,北匈奴骑兵再次攻打耿恭所在疏勒城,耿恭从附近招募了一支数千人的先锋军队(估计招募了屯田兵)与北匈奴作战,打败了北匈奴,但是匈奴人却把流经疏勒城的水源绝断了,人在没有水喝的情况下,几天就会丧命,于是耿恭就派人在城中打井,打了十五丈深的井,仍然不见水,在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汉军甚至挤马粪汁来解渴,经这不懈的努力,耿恭在城中终于打出了水,耿恭命令手下把水泼给匈奴人看,匈奴人又以为有神灵在帮忙汉军,于是又撤退了。
三、坚守疏勒城9个月之久
匈奴虽然暂时退兵了,但并没有离开西域,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匈奴仍然不断派兵攻打耿恭,用尽了各种手段,就是无法攻下城池,匈奴甚至见来硬的不行,于是想招降耿恭,以封王并且嫁单于女儿为妻的诱惑,来引诱耿恭投靠,耿恭就是不投降。
汉军没有食物吃,就用水煮铠甲和弓弩上的皮革来吃,匈奴派来使者劝说耿恭投降,耿恭就把匈奴使者骗进城中,并用火把匈奴使者的尸体烤了来吃,耿恭的这个做法就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原型,后来的岳飞就是以耿恭的这个事例来创作《满江红》的。
耿恭一直坚守疏勒城,誓死不降,76年正月,东汉朝廷这边经过朝廷决策派出了酒泉太守秦彭、谒者王蒙等人率领一支7000人援兵去救援不知生死的耿恭等人,秦彭先救援关宠,到达柳中城时,关宠早就全军覆没,汉军斩杀北匈奴及车师国军队3800人,俘虏3000余人,然后范羌率领2000人在正月的大冬天里翻越了天山,来到疏勒城救援耿恭,无法想象如何在冬天翻越天山,当时天山的积雪就有一丈多深。
汉军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努力的决心翻越了天山,等到汉军到达时疏勒城时,起初有数千军队的耿恭,这个时候包括他自己在内,只有26个人了,大部分汉军战死,小部分汉军因为饥饿、伤病而去世,于是耿恭就带着26个人跟随范羌的2000大部队一起再次翻越天山回到了玉门关,这个时候,耿恭手下包括他自己在内只有13个人了,这就是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
匈奴人从75年3月开始攻打汉军,到76年3月耿恭才退出疏勒城回到玉门关,耿恭坚守西域达一年之久,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耿恭能够在西域坚守一年之久的呢?
1、汉人的血性。
汉人是有血性的,虽然在西汉时期也有汉人投降匈奴,但是更多的汉人不愿意投降,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苏武,被匈奴扣押19年,就是不投降,你可以杀我,但我就是不投降,这是当时很多汉人的想法,包括耿恭及手下的汉军士兵。
当年陈汤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血性,这是一种不服输的血性,头可断,血可流,气节不能丢的血性,这种血性支撑着耿恭及手下的汉军士兵誓死不降。
2、汉人的自信心。
当时的汉人对匈奴人来说是很有自信心,不仅仅在科技、经济、军事和文明,更是表现在方方面面,所以陈汤才会说五个匈奴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就算匈奴学会了汉朝的技术,那也是三个匈奴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
也就是汉兵一个人要抵三个或者五个匈奴兵,所以耿恭才敢派出300汉兵救援车师抵御两万匈奴骑兵,300汉兵的战斗力抵得上900~1500匈奴兵,这不仅仅是战斗力,更是一种自信心,支撑着耿恭不可能会向他们眼中的蛮夷匈奴人投降。
汉人的这种自信心是从汉武帝开始,从打败匈奴开始,从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开始的,更是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服大宛、郑吉首开西域都护府开始的,汉人对匈奴的自信心是靠着战争一点一点打出来的,所以耿恭才不会投降匈奴,才会誓死坚守。
3、对朝廷的忠诚。
这个时候东汉建立50多年了,正是如日中天强盛的时候,耿恭知道朝廷不会忘记了他们这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边军,国力的强大是保证汉朝救援前线士兵的物质基础,当时正值汉明帝与汉章帝统治时期,而明章之治则是东汉除光武中兴之外的第二个治世。
一个朝代在强盛的时期,往往是忠诚度最高的时期,耿恭本人还是东汉开国名将的侄子,对朝廷的忠诚也是他们不愿意投降的原因之一。
4、车师国后王寡妻的暗中支援。
除了以上三个精神因素之外,还有客观原因,这就是车师国后王寡妻在暗中支持耿恭,西域有多诸侯国与汉朝通过婚,汉朝也退出了为数不少的女子到西域,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联姻,而且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血缘,这些联姻的女子出生的后代身上就有汉人的血脉,车师国后王的寡妻就是如此。
她的身上有汉人的血脉,所以偏向于支持汉人,她在暗中给耿恭敬提供情报,冒着生命危险暗中给耿恭送去食物和水,帮助耿恭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可以没有她的支援,耿恭很难活下去,在人生地不熟的西域,耿恭没有盟友,而远离耿恭的班超根本帮不上忙,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所以车师后王的寡妻起了很大的作用。
耿恭的事迹明白地说明了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
骑马与砍杀汉匈全面战争官职介绍
汉国官职:
三公:
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大司徒司徒)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
1、奉常(掌国之礼仪)(又称:太常)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又称:郎中令)
3、卫尉(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又称:大理)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又称:典客、大行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又称:治粟内史)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列于九卿
执金吾(又称: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又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廷土木建筑)
以上三公九卿的名号在秦汉间沿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匈奴官职:
单于——皇帝
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诸大臣皆世官。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此三姓其贵种也。
诸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往者,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为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
朝鲜官职:
[议政府--议政府为最高中央行政单位,长官有领议政和左右议政各一名(均为正一品),另有左右赞成(从一品)各一名,左右参赞(正二品)各一名.
检详和舍人--都是议政府所属的官职,舍人是正四品, 检详是正五品
宗亲府--朝鲜时期宗室办公场所,管理历代王室系谱还有王肖像, 还有王与王妃的服装管理1392年(太祖元年)设置诸君府,1433年(世宗15年)改称宗亲府,1864年(高宗元年)又名宗簿寺,1894年(高宗31年)又改名为宗正府
敦宁府--朝鲜管理有关王室与宗亲系事务的地方.
仪宾府--朝鲜时期作为驸马爷办公的地方﹒1894年(高宗31年)甲午改革时改成宗正府办理.
汉城府--朝鲜时的首都,原名汉阳府,长官为判府,府尹
开城府--是高丽朝的首都,是京畿道的首府
六曹是指吏护礼兵刑工六曹-就是中国的六部, 六曹隶属议政府管辖;
1.吏曹负责大军与其他王子功臣的封爵,内外命妇的职牒,官吏的功过升迁监督,以及其他任何有关官职的事务.
2.户曹负责掌管户籍,赋税徵收,国家与各单位郡县的会计预算等
3.礼曹负责掌管仪式,制度,外交辞令,国葬,宴会,外宾接待,史官,科举等
4.兵曹负责军人之认命,兵备,兵器,防御等
5.刑曹负责刑罪的复审,法令调查,监狱和奴婢
6.工曹负责营造,工匠物品制造,车辆宫廷桥梁建造
尚瑞院隶属于吏曹衙门,掌管国王王妃玺宝,符牌等,长官为直长与副直长,判官(判官--五品中央官职忠翔府也是隶属于吏曹衙门,是处理功臣之事的机构, 长官为正郎和佐郎.
掖庭署属于吏曹属衙门,掌传谒,及供御笔砚,阙门锁钥,禁庭铺设,为正六品.
内需司--隶属吏曹底下单位,正五品,掌宫廷内用的米布、杂物和奴婢宫人等事.
内侍府--隶属吏曹底下单位,从二品,掌宫廷内膳食、传令、守门、打扫等事.
佥正,提调,直长--都是内赡寺的长官名,掌管宫中各殿以及朝中二品以上大臣食物,酒饮以及油等东西,还负责对日本与女真的织造与食粮隶属户曹属衙门
义盈库--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五品,掌管油、蜜、黄蜡、素物、胡椒等事.
长兴库--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五品,掌管席、纸等事.
司圃署--隶属户曹底下单位,从六品,掌管园圃、蔬菜等事.
宗簿寺--负责掌撰录璇源谱牒(王室成员的族谱记录)和纠察宗室犯罪违法
乌孙官职:
乌孙西迁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
昆莫(昆弥、昆靡):乌孙之王。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是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
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
相大禄:据章太炎考证,“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并称“相大禄”。相大禄位高权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
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
侯:又名翕侯,全国共三人,是地方的军政长官。乌孙翕侯与大月氏翕侯同样是部落首领,不过前者的实力比后者弱小,没有割据一方。
左、右都尉:与秦的卫尉相似,《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
大监:乌孙设大监二人,职权应该与秦的御史大夫相似,掌管律法。
大吏:共一人,管理官员事务。
舍中大吏:大吏的属官。
骑君:职权不明
译长:掌管翻译事务
扩展资料:
《骑马与砍杀:汉匈全面战争》
是骑马与砍杀国内MOD的优秀之作。这个游戏以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征战为背景,玩家既可以作为一名雇佣军四处游荡,也可以协助汉武帝反击匈奴,你也可以当一个无恶不作的强盗,抢劫路人与村庄,还可以当一名游侠,为民除害,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加入匈奴实现匈奴人的野心,甚至你可以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王国,最终征服亚洲。
这款游戏在游戏风格上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汉匈时期的服饰、建筑、人物等艺术特点,游戏建模丰富、画面精细。
好了,今天关于“文明与征服汉军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文明与征服汉军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